在我国持续推进农村土地治理优化的进程中,农民在土地细碎化治理中的决策行为备受关注。近日,安庆师范大学区域经济与城乡发展研究所乡村振兴科研创新团队完成的一项覆盖安徽省27个县的专项研究,深度剖析了农民土地治理选择的影响因素,为土地治理政策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团队于2023年底至2024年初,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978户农户开展深度调研。团队以安徽省当前大力推广的四种土地治理模式为切入点,即项目结合型(政府主导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配套)、政策引导型(政府政策鼓励土地整合)、主体引领型(企业或合作社牵头规模化种植)以及农民互换型(农户自主协商地块互换),系统探究农户的治理模式偏好。
团队与临泉县滑集镇王香铺村村民交流
研究数据显示,六成的农户首选项目结合型治理模式,其认为该模式依托政府资源,具有成本可控、收益稳定的显著优势;仅极少部分的农户倾向农民互换型模式,对权属纠纷风险和收益不确定性的担忧成为主要制约因素。
团队运用计量分析模型,量化揭示风险与收益因素对农户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户对治理模式预期收益的感知每提升一个单位,参与意愿相应提高;而对权益保障风险的担忧每增加一个单位,参与意愿则下降。值得关注的是,合作社组织在降低农户决策风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参与治理的意愿较未加入者高出近一半,充分体现合作社在协议规范、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优势。
从众心理对农户决策影响显著。研究发现,村干部对特定治理模式的支持,可使农户跟随选择的概率提升;同村邻居的决策行为亦能带动小范围的模仿效应。地域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影响特征:在平原地区,地缘邻近性促使农户更易受邻里决策影响;而在山区,村干部与宗族长辈的示范作用更为突出。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大陇镇村民参与调查问卷填写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团队提出系统性政策建议:构建差异化激励机制,对实现土地增产和规模流转的农户给予阶梯式补贴;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建立标准化土地流转登记平台,引入专业法律服务与土地治理保险产品;优化示范引领策略,在平原地区培育农户示范群体,在山区强化基层组织与乡贤群体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推行治理模式,平原地区侧重政府主导的项目驱动,山区则发挥市场主体的专业运营优势。
该研究不仅为理解农户土地治理决策行为提供了实证依据,其提出的政策建议更具现实指导意义。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来自安徽农村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有望为全国土地细碎化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助力实现耕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