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中国 - EQS Newswire - 2025年9月29日 - 在佛山丹灶镇,罗行曾是一个被时光慢待的传统小村落。这里承载着百年竹编非遗记忆,被政府和村民们小心呵护,传承,但也如碧玉一般被深藏。2024 年起,一场 “墟游记” 为品牌的艺术社会实践项目在此落地,佛山南海政府联合艺术家群体,以艺术共创为纽带,让这个古老墟市逐渐蜕变为文化交融、邻里和睦、商业复苏的鲜活社区。
社区居民在艺术家工作坊参与创作,共同为年度艺术大墟展示做准备
“墟游记“,一个以艺术为媒介,社区为主体,墟市为场景的持续性社会创新项目在此萌芽而生,从”罗行墟“的实践开始,既是非遗传承的活态课堂,也是艺术介入城乡更新的生动样本。
蝶变之路:从沉默墟市到社区花园
两年前的罗行,还带着几分落寞,传统竹编技艺在少数老人手中留存,被视为族群中最为珍贵的工艺传承,但也因实用性减弱而渐失光辉。
2024 年,变化开始悄然发生。
向阳等艺术家团队先后入驻到街道里,他们收集丹灶镇罗行的历史资料,以舞蹈、装置等各自独有的艺术形式渗入到居民的生活空间中。
艺术家纷纷为社区注入新的血液:一座曾经险些废弃的房子,由艺术家们做基础改建,配合自动喷淋系统,成为了一个小花园。当荒地变成了好看舒适的地方,让孩子们可以嬉戏,老人们可以休憩,就成为了当地居民自发维护的公共空间,纷纷修剪整理、搭配新的花草树木。一点艺术的光让整个社区染上了新的颜色,在这一年内,有企业家协会与妇联共建特色花园,有居民主动拿出闲置地块参与建设,有当地工业园区开放荒地打造社区共享空间,现在已有六个形态各异的科普美育花园在墟市周边陆续落成,实现了居民 “步行一两分钟即达花园” 的愿景。
曾经的竹编老手艺,化作了沙龙灯、咖啡香囊、抽象艺术装置等多元形态,出现在墟市的各个角落;艺术家工作室、舞团驻地相继入驻老房,让老旧建筑焕发新活力;咖啡店、书店,文创店等新业态密集(筹备)开业,逐步形成完整的商业生态。
围观的村民聚拢起来,已然从旁观者,变成受益者,变成参与共创者。
竹编为桥:文化传承与新生之道
项目初期,竹编奶奶们常说:“这编不了,做不到,又不卖钱没人要。” 当外国艺术家提议把竹篓改小,老人们觉得既不实用也不值得。
转机来自一次次耐心引导。艺术团队通过制作现代灯具、抽象装置等方式,让竹编脱离纯粹的实用主义,进入“无用之美”的领域。当老人们发现竹材能化身艺术作品,并受年轻人喜爱时,态度逐渐转变。从开始“试一试”,到最后,她们甚至开始围坐在一起开 “技术研讨会”,竹编手艺的“产品”成为了她们心目中需要琢磨,需要有更艺术感表达的“作品“。
从 “拒绝尝试” 到 “主动创新”,从 “手艺” 到 “作品” 的称谓转变,背后是传统技艺价值的重获认同。
游客因竹编创意而涌入,带动商铺与民宿规划。为了不让这样的艺术灵感成为居民的灵光一现,而是一个可以传承的基因,艺术团队还设计了 “竹编大球” 共创项目,让居民从剖竹开始,亲身感受从原料到艺术品的全过程,在触摸中传递技艺温度;大学生带着毕业设计入驻墟市,以年轻视角激活传统;广东财经大学、佛山大学等高校更是带着课题深度参与,形成 “教学—创作—实践” 的良性循环。
艺术墟的游记: 从罗行开始编织版图
“墟游记” 最初是南海丹灶镇委托打造的地方性艺术项目,如今已成长为与大地艺术节、”龙超”齐名的区级三大文旅品牌之一。这一蜕变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深度赋能与长远规划。
丹灶镇政府不仅通过 “百千万工程” 提供财政支持,率先引进并实施“文产特派员”制度,实施同舟—艺术科技协同计划,联动企业参与艺术项目赞助,形成 “政府搭台、艺术主导、社会参与” 的多元合作模式。这种 “完全委托信任” 的态度,让艺术团队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将专业理念与在地需求深度结合。
这样的悉心培育为社区艺术营造出极为优质的土壤,在未来的规划中,更多在地基因将与丰富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像百花齐放般让人瞩目。如今, “墟游记” 的版图正逐步扩大。这种拓展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建立在对各地基础条件与文化基因的充分调研之上,确保每个项目都能与当地发展相适配。
2025 年,项目将在南海区狮山镇落地,依托当地工业重镇的历史基因与广汕铁路的交通优势,打造 “小塘国际艺术区”,探索工业遗址与艺术激活的融合路径。狮山镇项目将聚焦工业设计,形成 “一地一特色” 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墟游记” 正探索一条可复制的城乡更新路径。从罗行墟的非遗活化到狮山镇的工业遗址改造,项目始终坚持 “观念先行” 的艺术理念,让策展人成为连接艺术家、社区与政府的桥梁,根据不同地域特质激活创作活力。这里的艺术故事也证明了,艺术从来不是悬浮的装饰,更可以是激活城乡活力的钥匙。当传统技艺遇见现代创意,当政府信任对接社区需求,古老墟市便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在 “墟游记” 的续写中,更多城乡将有望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生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