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李嘉诚在内地生意获利颇丰,哪来撤资?

疫情之下,李嘉诚家族在内地依然获利颇丰

记者丨史川轩

李嘉诚家族的动向素来备受瞩目。

7月底,李家旗下长实集团(01113.HK)披露,将会出售旗下位于成都的一个项目,交易对价10.1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71亿元,又引起撤离内地的一轮讨论。李家二代李泽钜有过相关回应,始终坚称:一直有在内地投资,从无计划过离开。

李嘉诚家族的核心资产,大多已上市,8月下旬,李家旗下核心公司相继公布财报,可以一窥其在内地的布局和动向。

李家最核心的旗舰为长和集团(00001.HK),截至2020年6月,长和总资产约为1.2万亿港币,净资产约为5976亿港币,在李家资产组合中最具代表性。

长和在中国内地主要分成四大块业务:港口(及相关业务)、零售、基建和能源,上半年收入为194.32亿港币,EBIT(息税前利润)达22.68亿港币,以绝对量来说,规模依然不小,尤以屈臣氏为代表的零售业务体量最大。

内地在全球业务组合的比重较小,收入和EBIT的贡献均在8%左右,不过,业务质量非常高。

以港口部分为例,和记港口的官网显示,李家码头集中在惠州、上海、宁波和厦门,中国内地(及其他香港)上半年完成的吞吐量为610万个标准箱,业务量略跌6%,好于集团整体8%的跌幅,泊位有42个,数量保持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港口部分上半年收入10.77亿港币,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则为4.44亿港币,即便疫情波及了进出口业务,利润率(以EBITDA计)依然超过40%,盈利能力非常强劲。

零售业务以屈臣氏等为主,截至6月底,中国部分的店铺数达到3951家,遍布超过470个城市,全球总数为15363家,中国的占比达到25.7%。

受疫情波及,特别在2月份,中国约2500家店铺处于停业高峰,许多店铺直到4月底前才重新营业,大大打击经营效益,即便如此,上半年中国区收入为88.05亿港币,EBITDA为9.27亿港币,利润率(以EBITDA计)依然为11%,远高于全球6%的水平,去年同期利润率达到19%,该指标在其全球各地域居首。

过去一年,李家的零售业务在内地新增店面285家,同比增加8%,全球同期只新开店622家,财报披露,“新启业店铺维持高质素,平均新店现金回本期为14个月内”,回报非常可观。

长和财报未详细披露内地的基建和能源板块状况,不过,李家另一家重量级的地产旗舰长实,披露了在中国内地的地产业务,收益同样不小。

上半年,长江实业在中国内地的销售额,达109.29亿港币,在集团销售收入的占比超过半数,在内地一众巨型房企之前,大概只能排在90名左右,然而,销售收益高达66.68亿港币,回报率超过6成。此外,长实在内地还收到了2.81亿港币的租金。

同时,长实披露,公司在内地有8500万平方英尺(约790万平米)的土地储备,以及190万平方英尺(约17.65万平米房)的出租物业。

对于李家撤资的论据,集中在地产部分,2015年对此的讨论最盛,尤以一篇《别让李嘉诚跑了》的雄文最受人瞩目。

对比2015年底的数据,当时长实在内地的土地储备达1250万平米,用于出租的投资物业为20万平米,李家在内地的地产业务确有缩减,但说撤出有点夸张。

就长和而言,绝对规模保持稳定,只是内地比重在下降。对比2015年上半年,中国内地收入规模为209.8亿港币,若考虑到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194.32亿港币的体量,大体处于持平状态,当年全球收入占比为11%,内地加上香港,收入占比高达27%,如今只有18%。5年综合来看,长和在配置上,明显更偏重欧洲。

即便如此,李嘉诚家族对部分产业,过去5年依然在内地追加投资,最有代表性的是零售业务,2015年底的店铺数只有2239家,平均下来,每年新开店380家左右,鉴于约20%左右的利润率(以EBITDA计),这是非常合理的商业选择。

需要提示的是,李嘉诚家族的产业并非只有长和以及长实,旗下长江基建集团(01308.HK)和电能实业(00006.HK)同样是两家千亿左右市值的公司,也有部分在香港和内地的资产,撤出一说,确实牵强。

毕竟,疫情之下,李家的地产、港口和零售业务依然收成不错,中国内地机会多得惊人,实在是一个投资金矿,为什么要跑呢?

转载:21世纪商业评论

大家在看

换一换

文章点评:

表情